7月7日,中国教育新闻网刊发了题为践行西部红烛精神——滇西扶贫路上的“领头雁”和“铁拐李”的报道文章,对我院1981级校友、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平践行西部红烛精神,攻坚克难、忘我奉献,投身滇西脱贫攻坚一线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全文如下:
践行西部红烛精神——滇西扶贫路上的“领头雁”和“铁拐李”
发布时间:2021-07-07作者:辛向仁 高霏 周静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云南省滇西片区是全国14个重点推进的扶贫攻坚片区之一,集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于一体,贫困面广、程度深,是边境县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2018年,教育部决定派驻第六批挂职干部投身滇西脱贫攻坚一线。陕西师范大学原物理系1981级校友、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平主动请缨,担任总队长,带领62人赴滇西开展扶贫工作。
李平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两度延长任期,他忘我奉献,成绩突出,被誉为滇西扶贫路上的“领头雁”和“铁拐李”。
筑牢扶贫阵地,党建保驾护航
挂职期间,李平积极组织开展党支部活动,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为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在大理州成立中央单位挂职干部临时党支部,推动6个片组成立起临时党支部。牵头组织大理州挂职干部到大理大学及挂职干部所在县开展以“抓党建促教育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党支部活动,积极协调促成各州市、片组临时党支部联合开展活动。
在及时关注挂职干部思想,关心他们工作与生活的同时,李平及时传达教育部关于教育扶贫工作的有关要求,特别要求挂职干部要注重思想政治和纪律作风建设,坚决服从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积极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风雨同舟。此外,组织挂职干部总队建立起“月度工作总结制度”“日报告制度”和“教育部专项帮扶高校双周报告制度”,在及时掌握挂职干部全面情况、做好疫情期间脱贫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扶贫方式,因地制宜真帮扶
主动作为求创新,因地施策真帮扶。李平在全力抓好州人民政府分管的州科技局、州供销社、地方志、白族文化研究等工作及河(湖)长制等工作的同时,团结带领全体挂职干部聚焦滇西发展短板,锁定薄弱点,瞄准“穷苗子”“穷病因”,充分发挥各派出单位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因地制宜,多方造血,持续发力,推动帮扶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他对滇西边境山区的教育教学进行了系统、详细的调研,狠抓教学质量,全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水平及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聚焦滇西边境山区素质型贫困难题,他与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和教育部相关司局积极沟通,落实了1.9亿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和3000万教育部补短板专项资金。依托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建立了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体系,既“输血”更“造血”,为对口帮扶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优秀医疗队伍,全面提升了当地的医疗卫生技术水平,让患病群众不出县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技术服务。
此外,李平还注重推动科技转化,改善发展动能。2019年,通过推进实施“蓝火计划”,引进27名高校博士生到大理、楚雄两地提升企业科技水平。深挖地方特色,引导产业发展,组织挂职干部协调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管理理念;依托中山大学和其他高校核桃产业深加工技术优势,两次举办大健康产业发展峰会,为产量过剩的核桃产业寻求发展新出路。不断推动消费扶贫,实现“云品出滇”,深化高校合作,助力高教腾飞。
奉献扶贫真心,决战决胜再向前
两年多来,李平走遍了滇西10个州市的56县(市、区)的大多数乡镇、村,走访偏远村寨,关心群众疾苦,特别是条件艰苦的中小学校,带头压实“挂包帮”责任。每年都看望两次挂钩帮扶的大理州鹤庆县六合乡大甸村的三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拿出自己的工资补贴贫困户家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面对面与村组干部一起研究脱贫致富的措施途径,为挂钩户脱贫致富建言献策,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他组织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虚拟现实教育应用仿真研究院和北京邮电大学完成了《滇西地区中小学实验教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滇西中小学实验教学信息化实践》等课题研究,形成了高质量的课题报告,为推进滇西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科学详实的数据和理论。
在云南、滇西工作的两年多,李平全身心投入滇西教育扶贫,积极践行西部红烛精神,忘我工作,无暇顾及妻儿老小。2019年3月,他外出调研期间,不慎将左腿髌骨摔伤,在大理州人民医院经过5个多小时的手术植入了3根钢钉,术后的第3天便坚持带领来自怒江、大理等3州5个县的政府领导和挂职干部到教育部汇报工作,被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誉为“滇西扶贫路上的‘领头雁’‘铁拐李’”。他重伤不下火线的精神深深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2020年,李平同志被大理州和云南省推选为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人。
一串串数字,一项项成绩,记录着李平的滇西扶贫路,他饱含深情地说到:“通过扶贫,我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在帮扶群众的过程中,我更近一步了解了国情,也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平同时表达了对母校陕西师范大学的感谢。他表示,母校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给自己前行的力量,指引着前进方向,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陕西师范大学 辛向仁 高霏 周静)
报道链接: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107/t20210707_605565.html